印度教是唯一一个根据现代科学准确估计宇宙年龄的精神传统。三观佛法也是一种智力和多元文化的传统,与复杂的哲学流派、自己的医学和心理学体系、建筑、天文学、宇宙学、形而上学、计量学、数学和各种艺术形式有关。神圣的几何学、三角学、微积分、零和负数的概念、十进制、圆周率、正弦和余弦、多重大爆炸和多维多元宇宙的想法,都可以追溯到吠陀圣人的伟大思想。
对于西方科学界的许多人来说,这种关系的概念是未知的,也是可笑的。在殖民统治期间和之后,这对许多印度科学家来说甚至是未知和可笑的。直到1989年和1993年,当作家Deepak Chopra的书《量子治疗》和《永恒的身体,永恒的心灵》流行起来时,任何宗教都可能与现代科学领域有很大关系的想法才在学术界的任何层面上被接受。
甚至连印度教的基础——因果报应和轮回,都是科学的。因果报应(字面意思是“行动”)可以以多种方式发生,这是基础物理学。每个动作都有一定的反应,不管我们理解与否。不管我们的信仰体系是什么,每个因都有果。天文学、物理学、生物学、心理学和神经科学都是如此。轮回:所有的自然都是一个可观察到的循环的一部分,在它死亡的时候会回到它自己,在那里生长又开始了,我们是这个自然和生长的一部分。这是循环的一部分。
然而,我们在量子物理学中看到的想法并不新鲜。有些确实有几千年的历史,源于元素达沙那(哲学)。思想有质量,宇宙是静止的,没有普遍的智慧和意识就没有生命,这些概念起源于巴拉特或古印度。时间是有质量的,或者是由现代物理学称之为时子的东西组成的,这一观点也是如此。重力和时间相关的观点也是如此。
现代物理学发现,惰性的亚原子粒子是潜伏的,直到它们暴露在人类的思想和意图中。当意识被应用时,这些粒子变得活跃或活跃。思想控制着物质,物质是思想的结晶,这种观点可以在《三论》和其他印度教经文中找到。
印度教崇拜的本质是科学的。瑜伽或atma(神性自我)和murti(神性化身)之间的结合,反映了连接意识的想法。它反映了一个有生命或无生命的东西的想法,被崇拜者的意图所影响。当朝拜者向摩提献花时,他/她会说“斯瓦哈”,意思是“被献的是什么”,而“斯瓦达”则是献花背后的意图。甚至梵文的“崇拜”一词也是“upasana”,这并不意味着赞美神,而是简单地坐在或靠近神。
正如一件事受另一件事思想影响的量子原理一样,在多元宇宙的量子思想中,创造的浩瀚被认可,而接近也很重要。这反映了吠陀关于宇宙的十四个领域的思想,称为“lokas”。
“当某物振动时,整个宇宙的电子都会与之共振。一切都是相连的。人类存在的最大悲剧是分离的幻觉。——爱因斯坦
但>
60年代出现了弦理论。这假设粒子不是奇点,而是我们所感知到的,实际上是弦环中的振动。每个都有自己的特征或频率。在吠檀多,宇宙中的一切都是相互联系的,就像我们的胳膊和腿与身体的其他部分相连一样。在量子力学中,观察者和被观察者之间没有间歇或间隙。粒子被描述为存在于纠缠状态,其中一个粒子的行为依赖于另一个粒子的行为,即使它们相隔很远。
“梵天形成了一切有生命或无生命的东西……智者知道一切众生都与他的自我相同,他的自我就是一切众生的自我。”——Isha Upanishad
在吠檀多,我们整个宇宙的空间是多维的。有64个最重要的维度。每个都分为多个子维度。我们在地球上只能体验三维空间。我们的感官根本没有办法体验宇宙现实的其他方面。在量子力学中,我们可以找到类似的想法。
物理学家用粒子和波来谈论现实。吠陀称之为Paramanu,字面意思是“宇宙原子”,字面意思是“心波”。
几千年前,喜马拉雅的圣人们认识到,人类的意识一次只能集中在一个感兴趣的点上,我们所感知的现实是一个虚幻的玛雅。对现实和真理的拙劣模仿。在电影屏幕上显示的胶片轮一次显示一帧。然而,那些观看这部电影的人看到的是一组画面被投射出来,当按时间和空间顺序放映时,这些画面似乎是真实的。吠檀多和理论物理学都假设我们都是思想下的物质,或者在某种意义上,我们是清醒的。两者都认识到,宗教所称的“上帝”和物理学家所称的“统一理论”,只不过是观察者的意识和/或有意识的观察者体验自身。
弦理论是一个框架,它将引力和量子力学结合在一起,建立了一个与时间和空间有关的量子引力理论。早在牛顿出生的7000年前,韦丹丁人就认识到有一种力量可以阻止物体离开地球表面(重力)。
古代巴拉特的伟大思想家们谈到了原子水平上的能量和物质是如何在远距离上相互影响的。这就是现在所说的量子纠缠。他们还声称,思想是有质量的,思想或意图可以影响微妙的物质和能量。他们声称观察者影响被观察者。几千年后,物理学家称之为观察者效应。
现代物理学使用不同的术语和语言,但他们都得出了相似的理论和结论。一个用数学方程式来解释,另一个用哲学来解释。一个人在外在和物质意义上谈论现实,而另一个人更多地谈论内在空间和精神形而上学。
《吠陀经》说时间是永恒的,无所不在的。量子物理学认为时间是不可摧毁的,它控制着所有的运动。印度教的佛法承认婆罗门,不是“神”,而是一个绝对的原则,相互联系的现实。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不过是彼此的反映。印度教徒认为,每个个体都是一个微观世界或普遍的宏观世界。现代物理学家称之为“叠加”。在印度教中,这个概念可以在咒语“亚罕·婆罗门”或甚至在问候“合十礼”中找到。“两者都坚持这样一种观点,即我们都是普遍现实和宇宙现实的模型;在更灵性的层面上,阿特玛和婆罗门在意识中确实是一体的。所以,难怪那么多著名的西方物理学家过去和现在都深受《吠陀经》、《奥义书》和《博伽梵歌》的影响。
“我的大多数想法都深受吠檀多的影响。多样性只是表面上的。这就是《奥义书》的教义。从早期的奥义书开始,“阿特曼=婆罗门”(自我等于无所不在)的认识代表了对世界上发生的事情的最深刻的精髓和见解。宇宙中心智的总数是1。事实上,意识是所有存在的一个奇点。没有一种框架能让我们找到意识的复数形式。这仅仅是我们构建的东西,因为个体的时间多元性,但这是一个错误的构建。解决这一冲突的唯一办法是《奥义书》中的古老智慧。——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埃尔温·薛定谔。
“在与Rabindranath泰戈尔(Rabindranath Tagore)讨论印度哲学之后,一些看似疯狂的量子物理学观点突然变得有意义了。读过吠檀多的人不会觉得量子理论很荒谬。——维尔纳·海森堡,德国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原子物理学的发现所说明的关于人类理解的一般概念并非闻所未闻或新鲜。他们在印度教思想中有着悠久的历史。我们将在现代物理学中发现的是对古老智慧的提炼。研读《吠陀经》是这个世纪比其他所有世纪都要享有的最大特权。——罗伯特·奥本海默
“印度教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致力于宇宙本身经历巨大而固有的死亡和重生的宗教。它是唯一一个时间尺度与现代科学宇宙学相对应的宗教。它的周期从我们平常的白天和黑夜到梵天的白天和黑夜,长达86.4亿年。比地球和太阳的年龄还要长,大约是宇宙大爆炸的一半时间。它们的时间尺度也要长得多。——卡尔·萨根
“所有可感知的物质都来自一种充满所有空间的原始物质,由赋予生命的Prana或创造力所作用的Akasha,在永无止境的循环中召唤所有事物和现象的存在。——尼古拉·特斯拉
“现代物理学表明,创造和毁灭的节奏不仅体现在季节的更替和生物的生与死中,而且也是无机物质的本质。”对现代物理学家来说,湿婆之舞是亚原子物质之舞。——Fritjof Capra,生态学中心的物理学家和主任。
肖恩·布拉德里克是一位美国瑜伽师。即将出版的新书《印度教倡导与行动主义指南》的作者。上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它们并不一定反映News18的观点。
有话要说...